宿州助听器【www.0557ztq.com】瑞士助听器企业Sonova、德国西门子、丹麦的瑞声达等均将中国市场定义为未来增长的重镇,并加大投资,从生产到分销,从验配到培训,无不凸显各自的决心和实力,加快各自在这个市场份额的扩展。
而在2013年来临之际,回顾中国助听器发展的历程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记者在采访中国听力学网和业内专家以及相关企业的基础上,撰写出这份回顾中国助听器发展简史,而阶段性和多元化发展正是这个时间不长的发展特征。
虽然中国本土助听器的生产和销售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天津助听器厂开始,但是由于技术和销售的不完善,一直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随著国际助听器生产厂商进入中国才拉开了中国助听器发展的帷幕。最先进入中国的是丹麦达那福助听器公司(现丹麦大北集团瑞声达公司),他们率先到中国厦门设厂、生产助听器,并在国内开始建立销售渠道,一时称雄全国。宿州助听器【www.0557ztq.com】
进入90年代中期德国的西门子、瑞士的峰力集团、美国的斯达克公司、丹麦的奥迪康和唯听公司、加拿大的优力康、瑞士的伯纳锋等国外主要助听器厂商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相继在中国设立了工厂和销售中心。瑞士Sonova旗下的峰力集团、德国的西门子和美国斯达克公司在苏州建厂,开始生产包括出口的各式助听器和配件,丹麦的瑞声达仍然保留其在厦门的工厂。
同时,中国国内助听器生产厂商也开始起步,当时主要在福州(丽声)、成都(微迪)和广东的小榄镇,后者目前依然是中国90%盒式机的生产基地。根据2007年当时医疗器械出口统计,中国排在前十位的医疗器械出口产品中有三名是助听器生产公司,德国的西门子排在第三、丹麦的瑞声达排在第6、瑞士的峰力集团排在第九。
到了90年代后期,一些二线助听器品牌相继进入中国,比如日本松下、索尼和理音(Rion)等日系企业,开始在中国建立代理销售,不过尚未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
伴随这些国际知名企业的到来,中国助听器行业开始进入了一个空前规模的快速发展。国内的部分企业开始转向生产助听器,如广东中山市、江苏盐城市、天津市、福建厦门市等地陆续建立了民营助听器工厂,主要生产低价位的盒式和中小功率耳背式助听器。如前所述,盒式机的主要生产基地是在广东的小榄镇,这些产品主要通过商业机构销售,数量较大,估计一年有近百万台的生产量。不过其品种、质量尚不能与国外独资企业生产的产品相提并论。从国内当时几次强制性助听器抽查结果来看,90%不合格的助听器主要来自国内的低端生产厂家。不过,目前大部分助听器的生产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助听器技术和产品在中国市场频频可见,从发布速度来看,国内外产品发布品种等均处在同一时间,在市场上,从耳背机到深耳道机、从单通道到多通道、从蓝也无线助听器到双耳互联助听器,具有各种专用功能的助听器在市场比比皆是,并基本得到消费者认可。同时,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助听器也开始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比如位于厦门的欧仕达和新声、杭州的惠耳和成都的微迪数字等企业,不但开始和国际巨头争夺助听器市场,还快速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为第三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低价助听器。
因此从助听器技术和先进程度上讲,中国市场的助听器基本和世界一致,并且新产品的发布也与发达国家同步。不过,中国市场助听器的验配、销售和使用因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机制不健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尚在制定等原因,处于发展阶段,全国各地水平参差不齐。
回顾助听器在中国市场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用阶段性和多元化来总结其发挥咱的展特点以及趋势。宿州助听器【www.0557ztq.com】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柜台式销售为主。其特征是大部分助听器通过药店、百货商店里设立的药柜、医疗器械产品销售专柜进行销售。这个时期助听器无验配过程,患者通过临场试戴效果决定是否购买。无售后服务,无须专业测试等。 值得一提的是 1979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开设了国内首家助听器门诊,由邓元诚负责,并通过天津助听器厂为患者定制耳模。其后又定制耳内式助听器。由此开创了助听器国内专业选配的先河。
第二阶段:到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助听器验配,进入一个相对规范和科学化的阶段。除了医院开始增设验配中心外,开始出现以助听器专卖,以专业形式进行销售。部分大城市开设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助听器专卖店。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对患者听力进行检测,使用科学的方法对患者听力进行补偿,在此基础上验配助听器。
在这个阶段,医院开始介入助听器的服务,如金济霖(阳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盛今蕙(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黄燮康(上海建工医院)、许时辉(上海第一医院)、高成华(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王尚礼(贵州医科大学)、简栋梁(广州聋校)、彭汉初(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丽蓉/闵家琳(四川华西医院)、梁涛(江苏徐州,中国听力医学基金会)、张华和张志勇(北京协和医院)、张建一和张正国(中国协和医大)、徐廷贵(南京海军414医院)、王永华(浙江省中医学院)等全国各地耳鼻咽喉科出身为主的专家开始在医院(医学院)设立听力门诊,为患者专业选配助听器,并为听障者提供康复指导。而各地1200多所聋儿康复中心、800多所聋哑学校在各级残疾、民政部门、教育局等领导下,纷纷成立各种形式的选配中心,对聋儿进行测听、助听器选配。尤其是在聋儿康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零售的角度来看,此时销售模式主要通过助听器生产商赞助形式设立以产品为主的专卖店。发展最快的是德国和丹麦的厂家。此时专卖店的特点是买独家产品、规模偏小、助听器验配的主要设备多由生产厂家赞助,如听力计、助听器测试仪、耳模取样设备和材料等。
第三阶段:21世纪初到目前,助听器零售进入了一个我们称为多品牌销售的阶段,虽然助听器生产商赞助的助听器店仍占市场一定份额,经营销售多家品牌助听器的销售店越来越多,这放映了市场的需求,也是随助听器各品牌营销宣传后,消费者逐渐了解了更多的助听器品牌,不局限对某单一品牌的选择,通过比较,最后做出决策。这个阶段的助听器店规模逐渐增大,并且开始以连锁店的形式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部分助听器店的面积增加到60-150㎡左右,助听器验配的技术和手段也越加成熟。科学化的验配、理性的消费行为、有规模的市场营销、和医学专家的紧密配合、相关国家法规政策出台和逐步规范的市场监督、迅速发展的助听器行业的配套服务等大大促进助听器的推广和使用。
目前中国有近3000家助听器专卖店和近1000家以医院为中心的助听器验配中心,这些专业验配机构已经成为中国推广助听器的主要渠道。而国家采购量也逐年增加,在刚刚颁布的国家“十二五”发展计划中,据悉期间仅助听器的投入将超过20多亿元。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听力学网汉东声总编认为至少有三个趋势;一是助听器零售渠道的整合式发展,区域性的大型连锁助听器企业将继续扩大其份额,并整合当地的市场,成为主要的供应商;二是政府采购和医疗保险埋单将影响中国助听器市场的价格、服务和竞争格局的新架构,目前残联作为最大的采购机构已经将助听器采购价格压到零售价的20%以下,形成巨大的价格反差;三是助听器研发技术在中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将改变目前“研发在外,组装在内”的传统行业模式,和其他行业一样,中国在未来10年将成为助听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重要市场。
汉东声总编说“中国助听器市场目前仅仅是国际市场的一个‘餐后甜点’,各大公司80%以上的销售来自欧洲和北美,中国市场贡献率不到10%。不过,如果看到几年前,中国市场销售才只有1%的话,其发展速度远比总量更为重要。中国听力学网看好中国助听器市场未来的发展以及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宿州助听器【www.0557ztq.com】 |